请联系Telegram电报飞机号:@hg4123

进攻英格兰-/-进攻英格兰 歌曲

2024-08-22 4:27:13 哭篮球直播 滑元恺

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进攻英格兰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进攻英格兰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
同是日耳曼人,希特勒为什么要进攻英国?

是这样。首先,维京人是日耳曼人在北欧的分支,维京人入侵法国形成了诺曼底公国,1066年公爵威廉入侵占据英格兰并和当地人融合(当地人本身也是罗马统治崩溃后入侵的日耳曼盎格鲁-撒克逊人和原始居民凯尔特人的混血后代),其后裔延续至今。因此英国人和德国人都是古日耳曼民族的后裔。

二战德国什么时候进攻英国?

二战德国是于一九四零年的七月十号,进攻英国

德国人对英国的第一次猛烈袭击是从7月10日开始的,人们通常把这一天作为空战开始的日子。7月16日,希特勒发出了“关于准备在英国登陆作战”的第16号令,即所谓的“海狮计划”。命令准备工作应在8月中旬完成,其作战目的是“清除英国本土作为对德作战的基地,并且在必要时,全部予以占领”。

不列颠之战是决定英国命运的9天,英国如何让德军从气势汹汹到放弃进攻英国?

希特勒发动不义之战狂扫欧洲大陆之后放弃进攻英国,主要源于以下原因:

一、战略失误。德国靠“闪击”,欧洲大陆各国被打得狼狈不堪,俯首称臣,助涨了希特勒狂傲。在占领地立足未稳之下,冒然西进英吉利,东袭苏联,既拉长了战线,又催发了反战力量由分散向英国集中,更促使意识形态敌对的东西方敌对国家组成临时的反法西斯同盟,一人难敌四手,为其灭亡埋下祸根,且不得不放弃力不从心的渡海攻英战略!

二、盟友背叛。德与意、日缔结法西斯协约国,本意让意大利北上合围英法,让日本东进夹击苏联,结果这两个猪队友为了自己利益,放弃已定战略,意大利乘法国降德之机南下抢占法国在非洲的殖民地,日本乘英国忙于抗德之机,掠夺了英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,放弃德意日互相配合、协同夹击之战略约定,导致德国不得不四面迎敌、耗费大量人、财、物,不得不进行战略取舍,放弃攻英是其选择之一!

三、海峡天险。英国和美国一样,国家地理位置优越性得天独厚,除了内战内乱外,极少受到侵略。在希特勒横扫欧洲大陆后,没有站稳脚跟、养精蓄锐,急于横跨海峡天险,一举攻克英国。加上德国当时没有航母、预警机、空中加油机等远程后勤平台,水上靠不了岸,空中攻不到腹地,只能望洋兴叹!

四、寡不敌众。战争之初,由于英法美两国执行“绥靖政策”,对德意日步步紧逼的攻城掠地侵略行为处处退让,终于养虎为患。但随着希特勒占领欧洲大陆并东袭苏联、墨索里尼称霸地中海并染指非洲、日本攻占东南亚并偷袭珍珠港,促使世界反法西斯力量齐聚英国,正面各条战线都有各国力量对抗,后方有各种地下武装袭扰,一时间德意日三国手忙脚乱,希特勒无暇再图英国,唯有放弃!

二战时德国攻打英国时,为什么又同时实施巴巴罗萨计划进攻苏联?

二战时德国在没有搞定英国的情况下,又去进攻苏联,这是由德国当时的战略环境和希特勒的战略目标所决定的。原因主要有三点:

一是德国地处欧洲大国夹缝之中,具有天生的地缘战略劣势,不打败苏联就不足以实现其称霸世界的战略野心。德国的西边是法国、英国,东边是苏联,都是欧洲大国。历史的教训是,地处这种地缘环境的国家,其对外战略受到极大限制,尤其容易受到侧翼陆、海强国的战略夹击。威廉一世运用“铁血宰相”俾斯麦“五球不落”的外交谋略,联合奥地利,拉拢英、俄,孤立法国,一度形成极为有利的地缘战略态势。但威廉二世上台后,抛弃了俾斯麦的合理政策,大肆扩张海外殖民地,结果造成英德矛盾激化,最终在一战中失败。

希特拉发动二战后,面临同样的战略困境。英国是其称霸欧洲的海上劲敌,不打击英国就不足以威慑潜在的反德联盟(拿破仑战争时期英国曾经挑头组织反法同盟,结果导致拿破仑战败)。但是,英国有英吉利海峡做屏障,而且拥有海、空军优势,希特勒一时无法迫使英国屈服,但战争既然发动起来了,又耗不起时间,只能掉头去打苏联。

进攻英格兰-/-进攻英格兰 歌曲

二是希特勒误判形势,认为可以通过闪电战一举打垮苏联。希特勒一贯敌视共产主义意识形态,这决定了他对苏联的基本政策。苏联拥有广袤领土和富饶资源(比如乌克兰的粮食和巴库的石油),希特勒认为,只有掠夺苏联的丰富资源,才能维持战争机器的运转。再者,斯大林在30年代对苏军进行了大清洗,连排以上军官被清洗了一半,希特勒据此认为苏军战斗力不堪一击。1939年的苏芬战争,也让希特勒见识了苏军差强人意的作战能力。再加上德国发动二战以来从无败绩,尤其是仅用6周时间就打垮了号称拥有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,这无疑让希特勒有些飘飘然了。

三是希特勒认为苏德必有一战,于是对苏发动先发制人军事打击。无论希特勒还是斯大林都十分清楚,苏德矛盾不可调和,这种矛盾只有通过战争才能解决。双方都把1939年8月签订的《苏德互不侵犯条约》视为缓兵之计,都在加紧进行战争准备,只是斯大林对希特勒发动战争的时机出现严重误判,结果吃了大亏。

出于上述原因,希特勒于1941年6月发动了代号为“巴巴罗莎计划”的侵苏战争。苏联虽在战争初期遭受严重失利,但经过重新部署,最终联合世界上其他反法西斯国家打败德国,并攻入柏林,结束了希特勒的纳粹统治。

德国位于欧洲中部,是崛起与统一最晚的欧洲大国,改变了传统的欧洲势力版图。从地缘政治上讲,在英法与沙俄(苏联)等欧洲传统强国之间,突然崛起了德国,直接触及了英法俄的利益与国家安全问题。引发了英法俄等国对德国的恐慌,必欲除之而后快。

对此,德国也深有意识。俾斯麦主政时,就小心翼翼,总是通过利益交换而拉拢各强国,以孤立敌人,而尽量保障在每次战争中,德国只有一个大国作为对手。一战前的德军参谋部也鉴於德国的处境,制定了详备的“施里芬计划”。即:面对东西两线之敌,采取“西攻东守”的策略,先集中优势兵力迅速击溃西线的英法军队,然后再调兵东向,击溃东线的沙俄。

然而,在一战之中,德国在西线与英法等国的战争陷入了长期胶着状态,而使得“施里芬计划”破灭。结果,德国陷於了东西线同时交战状态,处处被动,最终被战争拖垮。按理说,二战时期的德国,应该要从一战的失败中吸取教训,不要与东西两线之敌同时交战。

从客观上讲,德国在二战初期时的国家政治环境要比在一战时期要好。一战时期,英法俄结成了牢固的攻守同盟。而二战初期,英法等国鉴於在一战中的重大伤亡与损失,对战争甚为恐惧,对希特勒是步步妥协。苏联更是因布尔什维克主义,而遭到了近乎全世界的敌视,想与英法结盟,却遭拒绝。其后,苏联为了自身的国家安全而与德国签订了《苏德互不侵犯条约》。

可以说,在二战初期,德国摆脱了两线作战的命运。但是,在德国还没摆平英国时,就掉头进攻苏联后,又把德国拖入了两线战争的泥沼之中。至此,德国彻底陷入了战略被动。那为何德国要在没摆平英国时,就掉头进攻苏联呢?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。

其一,德国是大陆性国家,谋取的是欧陆霸权,而不是海洋霸权。德国位于欧洲中部,是典型的大陆性国家,相比德国的陆军与空军来说,德国的海军是一块短板。而英国却是海洋性国家,并拥有当时世界上最为强大的海军,且在一战之中,德国就始终没有冲破英国的海军封锁,而对英国的海军力量心有余悸。

正因为英国与欧陆之间有一道海峡,并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及广大的海外殖民地作为后方力量支撑,才使得英国并不那么容易被征服。既便德军踏上了英国,而为了驻守英国,也得分出大量资源去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。那样,就会使德国丧失部分陆上优势。故而,德国欲谋取欧陆霸权,苏联就显得比英国更重要,而英国将会是德国的累赘。

其二,希特勒轻视了苏联的战斗力与动员能力。德国(普鲁士)的军队一直是欧陆最有战斗力的军队,而苏联(沙俄)的军队在历史上却以落后、装备差、战斗力低下著称。且在一战之中,德国在东线也完全吊打沙俄,德军对苏军一直有一种心理上的优越感。而在苏芬战争中(1939年--1940年),苏联在小国芬兰面前,表现更为拙劣,更让德国觉得苏军不堪一击,而认定苏联是易与之国。

其三,德国是一个资源小国,迫切需要从苏联那里获得战略资源补充。德国是二战时期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国家,而机械化程度越高就越依赖於战略资源,而德国的资源却很是匮乏。即便德国想登上英国本土,也迫切需要战略资源补充。而南俄的粮仓与石油等,都是德国急需的资源。

其四,与希特勒是种族主义者也密切有关。希特勒是种族主义者,而英国人与德国人同属日耳曼民族,这在希特勒看来是种族内耗。希特勒对大英帝国的光荣历史甚为仰慕,曾就有构想,在征服英国之后,而让德国男人娶英国女人,以培育出最为优秀的种族。对种族主义者来说,去征服劣等民族乃是头等目标与意义,而不是把国力长期消耗在“种族内斗”上。

其五、尽管德国与苏联签订了《互不侵犯条约》,但彼此之间并不信任。虽然是德国最先进攻苏联,但据苏联的档案解密,苏联也曾制定了突袭德国的“大雷雨计划”。如果德国将兵力长期集中于西线,就很容易让苏联从后方偷袭得手。而德国在没有摆平英国之前,突然掉头进攻苏联,可以打得苏联措手不及。如果在摆平英国之后,再进攻苏联的话,苏联已作好防备,德国将很难获得到突袭的效果。
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进攻英格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进攻英格兰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